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返回首页 
1252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基本标准
发布人: 供稿人: 发布时间:2025-11-10 点击数:

第一部分 专业定位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专业概况

河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专业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批,2015年开始招生。学位点紧密结合学校地矿、安全办学优势,依托省部共建平台,构建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体系,突出应急管理特色,现设有应急管理、城乡公共治理两个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育旨在为党政机关及其他公共机构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社会价值取向、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宽厚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熟练的公共管理技能、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现代科技等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学位点学科交叉引领、应急管理赋能、城乡治理创新发展路径,聚焦国家能源安全、应急管理以及城乡融合治理等领域战略需求,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入公共管理主流、强应急管理特色”,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省内领先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高地。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应急管理

该培养方向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围绕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应急响应与救援、应急信息系统与技术、应急管理政策与法规四大研究领域,融合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并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模拟演练、数据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应急管理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二)城乡公共治理

该培养方向以城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围绕城乡公共治理理论与方法、城乡融合发展与治理、城市公共治理、农村公共治理四大研究领域,融合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城乡公共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或政策建议。

第二部分  授予硕士专业学位标准

  一、获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基础知识

学生应完成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课程的学习,建立完整的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结构,掌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技术,能够综合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现代科技等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发现、分析、解决公共管理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修满不少于38学分,包括课程学习(不少于34学分)、创新实践环节(2学分)和必修环节(2学分)。学位课程平均成绩不低于75分。

(二)专业知识

学生应完成相关系列课程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学生在学位课程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在非学位课程模块中的专业选修课不少于7学分。学生应熟练掌握公共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技术,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宽阔的学科视野。

  二、获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一)学术道德

学生要坚守学术底线,严守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在学位论文中明确标注引用来源,禁止任何形式的剽窃、抄袭、篡改、伪造等违反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行为。在学位论文创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科研过程规范,在实证研究中须科学处理与理论不符的调查数据,杜绝主观臆断。对于公开发表的论文肩负有学术共同体责任,严格遵守实质性贡献原则的署名规范,禁止友情署名或强制署名行为。

(二)专业素质

学生要具备由理论素养、实践能力以及综合技能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专业素质框架。其中理论素养,即要求掌握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交叉学科理论体系,熟练运用本学科最新分析工具,及时追踪与了解公共管理学科前沿或发展趋势;实践能力,即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专业思维习惯,能够熟练运用本学科研究范式;综合技能,即要求学生具有较强政策解读、危机应对、组织协调以及创新决策等公共管理能力,胜任公共部门相关岗位。

(三)职业精神

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履职中严格践行“忠法、担责、示范、卓越、民主”五大准则。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吃苦耐劳,联系群众,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三、获硕士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学制为3年,其中包括在校学习和在政府机构及其他公共组织实践两部分。实践累计时间不少于3个月。实践训练是体现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特色的重要方式,主要应接受两方面的实践训练:一是要参与规定课时的案例教学课堂训练;二是要完成实践导师指导的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训练。

(一)实践教学

1.案例教学训练

学生需完成不少于20个书面案例的课堂训练,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度参与教学过程。通过案例教学训练,学生应掌握案例撰写规范,包括选题的典型性、背景信息的完整性、决策点的清晰性。课程考核中学生需完成小组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基于真实调研撰写,内容需体现理论应用与实践创新。

2.模拟教学训练

学生需在新闻发布会、应急指挥、政策听证等高度仿真的公共管理场景中,通过角色扮演开展情景演练。模拟结束后,在具有公共部门实务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学生需完成反思报告,主要围绕行为逻辑以及改进路径进行分析。

3.专家授课

学生需参与由高校知名学者、政府部门资深管理者等授课专家开设的不少于10次的专题讲座或报告,掌握学术前沿与实务经验。鼓励学生参与校外导师专家主导的课题研讨或政策咨询项目,完成基于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训练。

(二)专业实践

1.实践内容要求

实践内容应聚焦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核心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社会调查、在岗实习、政策调研、案例分析及公共部门服务等。学生需要围绕实际管理问题展开研究,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调研报告或案例成果,字数要求不低于5000字。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拓宽理论视野并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2.实践时间要求

实践时间的总时长不少于3个月,原则上需在论文答辩前完成,时间配置采取集中式模式。特殊情况下(如国际合作调研或大型公共项目参与),可申请延长至6个月,但需经审批并纳入学分考核体系。

3.实践组织要求

实践组织需遵循“双导师协同、校政企联动”的原则,构建结构化培养网络。校内导师负责制定实践计划、指导研究方法及成果提炼,校外导师(来自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提供实务场景支持并参与过程评价。

四、获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需系统掌握跨学科知识体系,能够通过核心课程学习建构起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够灵活运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分析公共事务,拥有包括知识整合能力、前沿追踪能力以及问题转化能力等核心能力。

(二)科学研究的能力

学生应具备从公共管理实践中提炼学术问题并开展系统性研究的能力。学生需具备有基于实践观察或理论矛盾、提出具有公共价值问题的发现问题能力,能熟练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开展实证研究的分析研究能力,紧跟学术前沿或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研究的创新能力。

(三)实践能力

学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以应对复杂公共问题的行动力。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训练、专业实践等环节中,形成案例分析与决策能力、应急处突能力以及改革创新能力。

(四)学术交流能力

学生具备知识传播与协作的基本行动力。能够通过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清晰阐释研究成果并在答辩或会议中逻辑严谨地陈述观点,具备学术表达能力;在团队项目中有效的沟通,具备跨领域协作能力;能够通过外文文献研究比较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具备国际化学术素养。

(五)其他能力

为适应复杂公共治理场景的多元化需求,学生需具备凝聚共识、激励团队合作的领导力、熟练使用各类数据平台或政策仿真工具的数据治理能力、有效识别政策文本中的执行盲区的政策批判能力以及主动更新知识储备以应对新挑战的持续学习能力。

五、学位论文和实践成果基本要求

(一)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和文献综述的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强调应用和实践导向,学位论文选题应结合研究方向和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选题,鼓励学生选择与其工作领域相关的问题。在选题时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使研究的问题更加具体化,研究过程更加可行可靠、研究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深度。

要求在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不少于100篇的基础上,在对相关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后,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

2.形式与内容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需紧密结合公共管理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具体类型包括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和公共政策分析四种类型。

专题研究类论文应运用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专业理论和科学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系统科学分析,提出解决办法,鼓励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领域知识进行提炼创新,为公共管理改革、决策和实践提供经验、理论和方法支持。

调研报告类论文应运用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专业理论和方法对所调研事件的背景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通过调查,采取规范的方法和程序,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系统、规范地呈现调查结果;通过科学分析,得出调研结论;针对结论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鼓励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提炼和创新。

案例分析报告类论文应对案例事件的全貌信息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和处理,将案例信息进行结构化展现,体现可读性;应运用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专业理论和方法对信息资料进行系统充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视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鼓励对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领域的概念、理论和模型等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

公共政策分析类论文应运用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专业理论和科学方法,对公共政策问题进行系统科学分析,提出优化方案或解决办法,鼓励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管理领域的公共政策知识进行提炼创新,为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问题界定、目标设立、方案规划、后果预测、方案决策、执行与监测、评估与终结、调整与变迁等提供经验、理论和方法支持。

3.规范性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学位论文应做到框架合理、结构严谨、内容完整、逻辑性强、论证充分、推理严密。学位论文主体框架一般包括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和结尾六个部分。其中前置部分涵盖封面、封二(扉页)、题名页、勘误页(非必要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摘要、目次页、图和附表目录清单、变量注释表;主体部分涵盖引言(绪论)、正文和结论。论文主体框架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请参照《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豫理工研〔2023〕24 号)文件执行。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结论应当是对论文的总结,应当阐明核心观点,论文研究的局限性或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设想与研究思路,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论文中所使用的数据要真实可靠、客观准确,要有数据来源或出处,对数据进行多角度分析、深度挖掘,数据处理方法恰当,以支撑论文的核心观点。

3)行文格式

论文题名页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图分类号、密级、中外文论文题目、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申请学位、培养单位、论文提交时间等信息。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或《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标注;涉密论文密级按《文献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GB/T71562003)》和学校相关规定进行标注。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一般以第三人称语气,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一般字数为500-800字左右,外文摘要实词在300-500个左右。论文应选取3~5个关键词;关键词应体现论文特色,具有语义性;应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或各专业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论文主体部分一般由引言(绪论)、正文和结论组成,字数不少于3万字。其中,引言(绪论)应根据学科(专业)需求,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流程和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正文部分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备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结论是学位论文研究结果总体的总结与概括,应准确、完整、精练,其主要包括论文的核心观点,交代研究工作的局限性,提出未来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GB/T7714-2015)的规定执行,可采用顺序编码制或著者-出版年制,遵循二选一但不能混用的原则。注释应采用文中编号加“脚注”的方式编排,每页重新排序,总量不宜过多。

附录作为主体部分的补充,并不是必需。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不便于编入正文的篇幅过大的材料、罕见珍贵资料以及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结构图、统计表等均可在附录部分呈现。

4)质量要求

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上,应做到论点明确理论联系实际,论据翔实可靠,论证充分;并应做到逻辑清晰、结构完整、格式规范、行文流畅。

在论文所体现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及分析能力上,应体现出作者在公共管理学科及相关领域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运用规范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通过调研,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材料翔实,结构严谨,推理严密,逻辑性强;层次分明,图表规范,善于总结提炼。

在论文成果上,应有一定的创新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能综合运用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新现象、新问题,提出新命题、新观点,论文成果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为公共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与政策建议。

5)论文相似性检测

学位论文通过相似度检测标准如下:

检测结果20%:通过;

检测结果>20%≤40%:可申请复测一次,复测仍不合格者延期半年毕业;

检测结果>40%:直接延期半年毕业。

(二)实践成果基本要求:

关于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要求,遵照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文件执行。  

六、外语与创新成果要求

(一)外语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第一外语为英语,英语成绩应不低于60分。

(二)学术水平与创新性成果

学术成果以量化积分的方式确定,专业学位硕士生成果量化积分应≥1分。学术成果实施多元化评价标准,学术成果指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价值和社会贡献的成果,包括论文发表、研究成果批示、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学术成果须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内容相关,产出时间在评价学年内,以期刊论文发表、研究成果批示、案例分析报告入库或获奖时间为准。具体积分要求请参照《应急管理学院关于硕士生申请学位取得创新性成果标准的规定》(修订)执行。

 

第三部分 编写单位和编撰成员

  编写单位:应急管理学院

  组长:张小兵

  成员:孔娜娜、申霞、李雯娟、李岩、武学超、欧阳琰、郝豫、黄纪心(姓氏笔画排序)

 

版权所有 © 2018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地址: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世纪大道2001号 邮编:454000